EN
检索标题

凝心聚力“焙烧”天元精神,攻坚克难“浸取”

字体:

——焙烧车间经理熊学军和他的625名员工们

 


宁夏天元锰业焙烧车间经理 熊学军


干净整洁的焙烧车间办公生活区

 

  顺着一面山坡拾级而下,熊学军的办公室坐落在两排南北走向的员工宿舍中间。办公室有些简陋。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脑,几把椅子,水泥铺就的毛坯地坑坑洼洼。熊学军是个忙人。采访常常被打断。不到一个小时,接电话八次,签字十一次。打眼看去,熊学军和普通人一样,没什么特别,但从他简练有序的交谈以及举手投足间隐约透出的军人风范,我觉察到这个人和他带领的数百名员工必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断断续续的采访,关于他和他这个团队的一些零零散散的信息,不断地交织,凝聚、升华,一个又一个感人、生动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
  技术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
  2007年6月,熊学军来到天元锰业,最初是化合车间的的一名实习主任,因为表现突出,不久就成为分厂的副厂长。2008年7月,熊学军调入焙烧,主持焙烧的全面工作。
  说到焙烧,得先说说锰矿石。天元锰业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基地,但其周边却没有一粒锰矿石,而国内大部分金属锰企业都背靠矿山资源,依靠长距离运输锰矿石的天元锰业在原料供应上就是一个软肋。于是公司便将目光转向高品位的国外矿石。国产锰矿石虽然品味低,但可以直接和硫酸反应,而国外锰矿石大多属于二氧化锰矿,需要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如何将原料通过焙烧,成为适合化合电解的原料,成为摆在熊学军面前的一个难题。
  2009年新年伊始,根据公司要求,熊学军带领焙烧车间部分员工,进行进口加蓬矿的焙烧试验,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课题。没有焙烧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焙烧经验,如何在短时间掌握进口加蓬矿的焙烧工艺,为公司提供生产原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接到任务后,他翻资料、查电脑、请教有焙烧经验的人,从配料到施水,他每天都蹲守在岗位上,每个工序都亲自检查、监督实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二十多天过去了,实验用的71吨加蓬矿石只剩下6吨,虽经反复实验但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熊学军看着手中积累的资料,心里暗自着急,但他知道,越是关键时刻越不可乱了方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炉温控制和冷却方式上找到了原因,经过一个多月日日夜夜的努力,他们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试验成功了。随后,车间大规模的焙烧生产开始,将这一技术全面运用到焙烧生产中,成为公司生产原料矿石的主要来源之一。
  焙烧实验虽然成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本高,二是脏,三是累。公司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将原来的人工加煤烧炉,全部改为煤气烧炉。面对这一新技术、新事物,如何确定工艺参数、规范操作工艺和流程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次考验。当20条新煤气焙烧炉全部建成后,他利用积累下的焙烧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带领车间全体员工一次性将煤气炉试烧成功。并将浸取率牢牢控制在85%以上。
  8月底,接到公司上级领导的通知,改造电解二线,需要大量的人力,经过公司综合考虑,要求焙烧车间暂时停产一段时间,配合电解二线的改造。接到通知后,他立刻将车间的工作安排好,除留守少数人员进行车间内部改造外,其余人员全部派到项目部,全力支持电解二线改造。
  在停产的这段时间,由于给公司安装煤气发生炉的厂家,对焙烧炉了解不够,导致烧嘴大量出现烧坏的现象。公司决定让他们自己制作烧嘴。接到任务后,他带领车间机修人员,参照有经验的行业人员提供的相关数据,开始自己制作烧嘴,经过后来的试烧证明,达到了焙烧的技术要求。
  刚迈过一个坎,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从2009年10月份开始,由湖南一家公司施工建造的卧式焙烧炉因建造时地基处理不当而相继出现塌陷。2010年元旦刚过,公司领导就通知车间春节不休息,边生产,边自行重建卧式焙烧炉,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接到任务后,他翻资料、查电脑、请教使用耐火材料有经验的人,对建炉需要的各种耐火材料仔细的查阅资料,自己绘制各种耐火砖的图纸。当第一批耐火材料到位后,就投入到紧张的重建焙烧炉工作中。一边干一边学,一边揣摩,严把材料关,通过车间全体员工一百多天的共同努力,终于于2010年5月初完成了40条卧式焙烧生产线的重建工作,给公司交付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随后,40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熊学军边操作,边摸索,逐步积累经验,为设备改造做技术储备。公司第一台烘干机投入试运行以后,他发现原先建造的燃烧室有很多问题,且使用的拱顶材料也不合理,于是,就对拱顶重新做了设计和更改,由原先的耐火浇注料结合不锈钢筋结构改成高铝异型砖砌拱,彻底的排除了这个制约生产的隐患。技改的成功,受到了公司领导表扬,并将后面的五个烘干线的燃烧室的建造任务交付给了他,熊学军没有辜负领导的厚望,按时完成了任务。紧接着,第二、三台烘干机也先后安装完毕,投入试生产。
  5月份随着立式焙烧炉的安装完毕,从六月开始了新焙烧设备的试生产。尽管在焙烧的过程中,出现了建炉的筒子砖因质量问题而破裂,导致生产中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初步掌握了立式炉的焙烧生产技术,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8月底,立式焙烧二车间所有设备安装结束。9月20日,开始焙烧炉的烘炉工作。为了保护炉体的安全,他亲自控制好各个时段的炉温,严格执行焙烧炉烘干的升温曲线,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完成烘干、升温工作的同时,合理调节空气与天然气的配比,使试生产一次性取得了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
  2011年新年伊始,公司就下达了对各生产单位考核指标。针对公司年初下达的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车间的实际情况,熊学军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了一套内容涉及到产量、质量、劳动纪律、卫生、安全、出勤、全员管理、5S现场管理,并且符合焙烧车间实际情况的考核办法,成效显著,下面是从相关资料上摘录的一组数据:
  1、2011年,通过技术创新,将还原煤的消耗由0.28降到0.26,气化煤的消耗由0.16降低到0.12,降低了生产成本;
  2、卧式单炉的平均产量有17.2吨上升到18.9吨,单炉平均产量提高了1.7吨,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生产效率。
  3、2011年全年共计焙烧各种矿石 178979.87 吨,产量160312.36 吨,超额完成了年初车间10万吨的生产计划,是2010的2倍。
  4、烘干车间全年累计烘干回用渣192419.68吨,烘干回用渣产量150010.5吨,焦炭24884.22吨,总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了2倍。浸取率牢牢控制在85%以上。
  5、2011年,随着立式二车间焙烧炉和烘干2、3、4线的投入生产,焙烧车间生产的原料已成为公司生产电解锰主要原料来源之一,车间也有08筹建初期的十几人变为625人,成为目前全公司占地面积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生产部门。
  清洁环保是焙烧的第二条生命
  鸟瞰公司全景,焙烧车间的卧式,立式焙烧窑以及烘干车间呈月牙状环抱了硫酸厂的东、西、南面,基本属于硫酸厂的边头拐角。建窑初期,车间周围光秃秃的很难见到一点绿色。从焙烧窑到料场,所有的矿石都要转出转进,车来车往,烟尘弥漫。高温、粉尘成为影响车间生产环境的一大难题。熊学军安排人员通过洒水压制尘土,但浇了干,干了再浇,耗费了人力物力,终归是权宜之计,治标难治本。
  2011年4月的一个早上,熊学军在焙烧窑的一处坡地上转来转去,看着四周有些荒凉的山坡,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他自己都感到有些激动。
  绿化!通过种草植树,封沙固土,一可以亮化环境,二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投入。当天,熊学军就召集各车间班组负责人举行会议,讨论方案,制定措施,车间周边的绿化由此拉开了序幕。
  先是平整土地。公司的工程车辆轰轰隆隆的开过来了,工地上铁锹飞舞,一块块土地渐渐有了模样。没有种子怎么办?公司绿化队支援了一部分,员工们你拿一点,我拿一点,几个月之后,绿草如茵,鲜花吐蕊,灿烂的向日葵开得热烈,大大小小的西葫芦挂满栅栏。从此,除了车辆通过的主干道,再也不用天天洒水。昔日灰尘弥漫的焙烧车间绿了,美了。
  踏入焙烧车间,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大到原料设备,小到生产工具,员工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焙烧车间外围的墙面,由于具体的生产环境,过不了多久就变黑了,擦也擦不出来,熊学军脑筋一转,干脆让它变得更‘黑’,于是一个个黑板出现了,随之上面有了花花绿绿的文字。
  2012年7月,在集团公司组织的5s检查中,卧式焙烧车间、烘干车间分别被评为生产板块区第一名,获得了公司的表彰奖励。
  踏入员工宿舍,第一印象还是整洁。焙烧的员工宿舍与生活区的员工宿舍相比较,在硬件设施上差了一截,但屋子窗明几净,床单被褥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有棱有角。
  熊学军说:在我眼里,绿和化是两个概念,实事求是的说:车间周边环境绿是绿了,离“化”还有一段距离。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良土壤,精心规划,让植被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品位。
  众所周知,焙烧车间的工作环境可以用一个“脏”字来形容。一个环境基础好的地方想让它变得更好不需要太大的气力,而一个环境基础差的地方要让它亮起来,美起来却不容易。焙烧车间从脏乱变为整洁,其中凝聚了多少焙烧人的心血和汗水,熊学军知道,焙烧车间的625名员工知道。
  熊学军的“管理之道”
  采访中,笔者半开玩笑的问熊学军:什么将带什么兵。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领导的影子;每一个部队的每一个士兵都有首长的影子,如果是山大王,他的兵肯定有一股匪气,如果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兵,则有一股霸气,冲锋陷阵时就有一股不怕死的勇气,你认为你手下的625名员工应该是什么样的?熊学军回答的很干脆:“我的兵既没有匪气也没有霸气,有的就是四个字:专注、踏实。”
  熊学军从小就有一个梦想,他想做一名军人,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如今他成了公司的一名高管,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他不是军人,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有着军人的风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他的员工所凸现出来的团队精神,雷厉风行的执行力都染上了军人的色彩。
  焙烧车间的员工每天上班之前,都要伸胳膊动腿做晨操。笔者问:员工时间那么紧,做晨操很有必要吗?“有必要!”熊学军说:“一可以振作精神,二可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整体协调性”。熊学军说:我经常教育员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调到公司的那个岗位,你的一生都有焙烧的烙印,头上都顶着“焙烧”二字,都要用我们独有的“焙烧”精神感染、引导、激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能为焙烧争光,不能给焙烧丢脸。
  笔者又问:“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价值成就人生”作为集团公司成长的三大法宝,对此,你个人有什么见解?熊学军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一名领导,带不出一个好的团队,个人价值就无从体现,员工价值的最大化才是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包括我在内,是人就有惰性,就要用制度来约束,规范其行为,通过制度的激励作用,于潜移默化中让员工养成一种自觉行为。笔者再问:有人说领导的脸就像扑克牌,一会红一会黑,你怎么看?熊学军说: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下班时间,我可以和员工们称兄道弟,但工作时间,我向来一是一、二是二,决不含糊。管理单靠一张脸是不行的,要用心。要知道员工心里在想什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员工的潜力,要给员工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只有你走进员工心里,员工才会走到你身边来。
  熊学军的“文化观”
  “越是环境条件差的地方越要注重文化的培养”,熊学军说;“生产是一种文化;黑板报是一种文化;班前班后会是一种文化;做晨操是一种文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文化;学习培训是一种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而且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所谓‘用文化凝聚人心’,那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熊学军说:“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素质、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熊学军从主持焙烧车间全面工作的那一天起,就注重车间文化氛围的培养,他深知:做好车间企业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各个环节着手,从方方面面去抓,从点点滴滴做起。须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让车间的“小文化”依托公司的“大文化”,融入“大文化”,用“大文化”规范、提升“小文化”;用“小文化”助推“大文化”的繁荣。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时,员工才有归属感、自豪感,企业文化建设才有活力。
  做为一位领导,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掘员工的潜力。今年6月份,车间打算成立一个篮球队,熊学军担心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通过遴选,居然有近百名员工在打篮球上都很有一手,于是,16个篮球队组建起来了,周周进行比赛,员工们舒心工作,劳逸结合,工作劲头更足了。“车间员工的执行力,团队精神,就是平时工作中潜移默化,逐步熏陶出来的”,熊经理如是说。
  笔者问:焙烧车间能有今天的成绩,你认为得益于什么?熊学军说:得益于公司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主管领导的表率作用;得益于车间班组长以及优秀员工的带动作用;得益于整体素质提高所形成的合力。
  爱心奉献是员工思想品德教育的丰硕成果,是企业文化建设魅力的集中体现。2012年8月,焙烧车间一名员工的女儿病情严重,前后花去十多万元,病情仍不见好转,需要到北京治疗。员工家在山区,二十多万的治疗费用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工友们热心相助,自发捐款11600多元。近几年来,焙烧车间多次为车间困难员工捐款,共计捐助超过3万元以上,让爱心为焙烧撑起了一片蓝天。
  时光荏苒。焙烧车间已不知不觉间走过了5个春秋。回首过去,焙烧人坚实的足音仍回响在耳畔,其间有成功时喜悦的呐喊与泪水,也有历经磨难而又功亏一篑的遗憾。熊学军和他车间的625名员工,也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观其主流,车间在生产建设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诸多亮点,值得相关单位学习和借鉴。正如熊学军所说的:车间所做的工作,离集团公司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离我自己的要求相差很远,但我对自己有信心,对焙烧车间有信心。相信有一天,我会把焙烧车间打造成集团公司一支最优秀的团队。 
  祝福焙烧车间的所有员工!

(责任编辑:管理员)
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宁夏中宁县石空工业园区

电话:+86-0955-5635453

传真:0955-5619001

邮箱:tymy168@126.com

宁ICP备14000961号


宁公网安备 64052102000039号